在自來水廠的日常運營中,余氯的控制一直是保障水質安全的關鍵。但隨著GB5749 -
2022新標準的實施,出現了一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情況:即便余氯檢測數值合格,也可能因為一些隱藏的問題而“白搭”。這其實是在提醒自來水廠,新標下儀器的調整比單純控制余氯更為重要,否則就會陷入“隱藏的合規漏洞”。邁德施余氯水質檢測儀廠家為您詳細講解下! 
新標下“余氯合格”的兩個新前提 
其一,數據要“精準”,誤差超過0.05mg/L就不算合格。曾有某水廠,余氯實際值僅為0.04mg/L,明顯未達標,可未校準的在線儀卻顯示0.06mg/L,呈現出“假合格”的假象。在環保抽檢時,這一情況被拆穿,該水廠被判定為“數據造假”,還被罰款10萬元。由此可見,新標下“合格”不僅要看數值,儀器精度是否達標更為關鍵。 其二,場景要“全覆蓋”,漏了二次供水就算不合格。新標明確規定,二次供水,像小區水箱這類,需要單獨監測余氯,而且標準與末梢水一致,要≥0.05mg/L。然而,多數水廠的舊系統并未覆蓋二次供水監測。這就意味著,即便出廠水合格,但如果不新增監測點,依然不符合新標要求。 在線余氯儀不調這3點,余氯合格也白搭 
1、不調精度:“假合格”數據,環保不認 舊標允許±0.1mg/L的誤差,而新標將其縮小至±0.05mg/L。要是儀器沒有校準,比如實際余氯為0.04mg/L,并不達標,但儀器卻顯示0.07mg/L,看似達標,實際上已經違反了新標。環保部門會以“數據不準確”為由,判定水質不合格,要求限期整改,這還會影響供水許可的續期。 2、不調數據傳輸:記錄不全,合規性無效 新標要求余氯數據必須“實時、連續、可追溯”,每15分鐘就要有1條記錄,并且要能上傳至監管平臺。曾有某水廠,依舊按照舊標每小時記錄1次,雖然余氯合格,但因為“數據頻次不足”,被要求重新監測1個月,白白浪費了大量的人力成本。由此可見,數據傳輸是新標合規的“硬門檻”,絕非“附加項”。 3、不調報警邏輯:等超標再處置,來不及 在舊標下,多數水廠都是等余氯<0.05mg/L,也就是超標了才報警。但此時再進行補氯,需要3 -
4小時,末梢水很可能已經不達標了。新標下,居民用水的實時需求很大,等超標再處置,很容易引發居民投訴。比如某水廠沒有調整報警值,余氯超標后2小時才處理,導致3個小區停水補氯,居民投訴量大幅增加。 在線余氯儀的3項“關鍵調整”,確保新標下合格有效 
1、 調整精度校準 要使用新標標準液,把誤差控制在0.05mg/L以內。具體操作是,先采購符合GB/T 5750.11 -
2022的余氯標準液,千萬不能用舊標試劑。校準前要先清潔電極,去除附著的水垢和有機物,防止影響精度。校準后還要做“實際水樣比對”,用實驗室方法測同一水樣,保證在線儀數據與實驗室數據誤差≤0.05mg/L。余氯自動水質傳感器廠家建議,每半個月校準1次,高溫天氣(>30℃)每周校準1次,防止電極漂移。 2、調整數據系統升級 要滿足“15分鐘1條 +
實時上傳”的要求。硬件方面,如果在線儀不支持高頻記錄,就需要加裝數據采集模塊,多數廠家都能提供兼容模塊,成本大概在2000元左右。軟件方面,要更新儀器固件,設置“15分鐘自動存儲”“斷網自動緩存”,避免數據丟失。同時,要聯系當地水務部門,獲取數據上傳接口參數,完成平臺對接。某水廠升級后,數據通過率從70%提升到了100%,無需人工補錄。 3、 調整報警邏輯優化 通過場景化報警設置,提前預警,留足處置時間。具體如下: |監測點位|預警值(mg/L)|報警值(mg/L)|處置動作建議| | ---- | ---- | ---- | ---- | |出廠水|0.35|0.3|增加加氯機投加量| |管網末梢水|0.04|0.03|開啟管網補氯點| |二次供水水箱|0.04|0.03|清洗水箱 + 補充消毒| 預警值比新標下限高0.01mg/L,這樣就能給足1 - 2小時的處置時間,避免超標。 
調整后的“效果驗證”:2步確認合格有效 調整完成后,還需要進行效果驗證。 第一步,要做“全場景數據測試”,連續24小時監測出廠水、末梢水、二次供水,確保數據誤差≤0.05mg/L,記錄完整無缺失。 第二步,申請“環保預驗收”,邀請當地環保部門做小范圍抽查,提前發現問題,避免正式檢查時再整改。 總之,自來水廠在新標下一定要重視在線余氯儀的調整,只有這樣,才能真正保障水質合格,避免合規風險。如果您在水質監測方面遇到問題,歡迎隨時咨詢邁德施余氯水質傳感器廠家!
|